
去年某天不知哪根筋不對,突然好想挑戰玉山攻頂,
畢竟身為台灣三鐵之一、
人生清單熱門選項、
手機相簿有專屬自己的"玉山主峰"石頭照很潮...
就像《前進吧!登山少女》裡說的:想爬山只要有小小的理由就可以了。
雖然不做不會怎樣,但這輩子沒爬個一次一定會覺得很遺憾啊!於是在各種聽起來不太具有說服力的理由下,跟朋友一起報名了玉山團,便開始了看不到終點的抽籤地獄。
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槓龜了12次終於抽到了!!!抽到快忘記這件事,所以收到通知覺得非常驚喜,更何況我們是備三補上的,雖然這陣子忙很多事情疏於鍛鍊,也不想錯過這得來不易的機會。
活動時間:107.07.28~07.30
登山團: 山友俱樂部
行李清單
登山和出國不同,不是把想帶的東西通通灑進行李箱就好,因為這些行李是必須扛上山的,必須考量到很多狀況,要怎麼做最有效率、最精簡的打包,要是不列個清單就會覺得永遠有東西忘記帶,雖然有嚮導帶領我們但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照顧自己。

Day1上山穿著:
短袖排汗衣
排汗褲 - 因為遇到下雨所以沒有穿兩天,有多帶一件替換
長褲 - 套在排汗褲外面,晾乾後隔天繼續穿長袖上衣 - 7月望鄉部落還很熱,睡覺環境很悶,不需要穿到長袖
寄放車上物品清單:
短袖T 恤 - 下山替換
短褲 - 下山替換
毛巾 - 後來想說山上不能洗澡就沒帶毛巾了,結果遇到下雨後悔沒帶上去

上山背包清單:
使用背包:The North Face - Big Shot II - 32L防潑水帆布背包
行李重量:約7公斤
內容物:
- 發熱衣、長袖排汗衣、排汗褲、防曬外套、護膝
- 外套(羽絨+防水)、雨褲、綁腿、背包套
- 漁夫帽、頭巾
- 內衣褲、襪子、牙刷牙膏
- 頭燈、攻頂背包、手套
- 登山杖*2
- 1.5L水壺、小保溫瓶、鋼杯、餐具
- 防曬油、護唇膏、行動電源
- 塑膠袋們
- 衛生紙、濕紙巾
可改善的地方:
鋼杯 - 如果只是要喝些飲品的話保溫杯就可以了,想吃泡麵或自炊再使用鋼杯
毛巾 - 遇到下雨有毛巾還是比較方便,擦澡主要是用濕紙巾頭巾 - 應該再帶一條替換,可保持頭部溫暖
水壺 - 這種水壺居然會漏水實在太掉漆了,且行進中喝水也很不方便
綁腿 - 租了結果下雨也沒用
其中登山鞋、雨褲、綁腿是從公館森林租的
公館森林http://bluepuffy1990.pixnet.net/blog
P.S.:登山鞋真的超級重要的,本來我只想穿跑步鞋去,朋友再三勸阻下才去租了鞋子。由於步道非常多碎石路,且七月常有午後雷陣雨,導致太陽照不到的地方常有泥濘,如果只穿跑步鞋的話,腳踝跟腳底會很吃力,遇到下雨完全沒轍,不想買的話用租的非常值得。

糧食們
吃剩的食物:綜合纖果(未拆封)、沖泡包3包、能量凍飲1包、麵包1個、士力架2條
P.S.:裡面我最推薦可帶的是能量凍飲!
我們有位旅伴這段時間食慾不振,看到食物都吃不下,我們都非常擔心她會沒體力前進,於是第三天登頂前我塞了能量凍飲給她,因能量凍飲好消化收納方便又不用一定要一次吃完,行進中若覺得累就吃個一兩口,最後她還是順利登頂了,畢竟到山上真的難以預測會碰到什麼樣的狀況,這東西真的是帶對了!
(其實我覺得鱈魚香絲也帶的很對!)
體能訓練
我們今年五月開始加入抽籤的行列(六月的梯次),抽到之前只是很不規律地偶爾去跑步,也找不到人陪我去爬山(可憐的邊緣人),就這樣一路自暴自棄到抽中排雲山莊。因為槓龜的次數實在太多了,聽到這情緒腦中閃過非常多的想法:
哇!終於抽到了!
X!死定了,完全沒再練
要去嗎?會不會花了這筆錢爬不上去?
阿~終於可以拍到玉山主峰的石頭我好興奮啊!
...
不管如何我還是爽快的答應並速速地把錢匯過去,幸運的是這陣子我比較閒,可以沒有藉口地規律體能訓練,簡單描述一下這一個月到底做了些什麼:
體重控制 - 這件事從去年決定要抽就開始執行,最重要的是"不要變胖",體重越重上山會越吃力。
有氧運動 - 每周運動3~4次,每次跑5K。跑步是最容易自己去執行的運動,透過跑步增加肌耐力並練習調整呼吸,到高山喘不過氣時掌握呼吸的節奏就變得重要。
登山訓練 - 出發前共爬了兩次山(姜子寮山、基隆山),重點在於找到自己登山的節奏、喘的時候如何調整呼吸、哪一部份的肌力不足、登山杖的使用、下山的步法...等。本來還要再做一次負重的登山,結果因失眠取消了。
規律睡眠 - 7月開始不明原因有失眠的問題,因登山很耗體力所以好的睡眠品質很重要,為了改善這問題每天會散步或運動並曬曬太陽、斷絕咖啡因、固定時間起床,整好生活作息調適不安心情自然就能睡得好。
完成感想:
從訓練清單就可以知道本人第一次挑戰百岳(?)就是從高度No.1的玉山開始,而且還背了7公斤的行李走。第一天光是背著行李到北車就讓我吃盡了苦頭,只想趕快到集合地點把行李丟下,也非常不安地懷疑自己真能把這麼重的東西扛上山嗎?
上山時從登山口到排雲山莊的坡度其實很緩,少有看不到盡頭的階梯要爬;比起來姜子寮山及基隆山還陡得多。我覺得最吃力的路段在一開始的上坡及最後1K到排雲的路段,由其是這兩段路我們都有遇到暴雨。
第三天攻頂+下山,走了非常多的下坡路,且多是不平的碎石路,走完後雙腿超沒力,腳踝也很疲累,肩膀倒是還好。
隔天雙腿陷入了強烈的肌肉酸痛,可以感覺得出來是下山累積的疲勞,依這酸痛程度大概要兩三天才能緩解。建議新手若是情況許可最好多請一天假休息,否則出門只要看到樓梯都很痛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