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我身為一位選擇自然組的理工人,與其說是因為理工強選自然組,不如說是因為社會科太弱才選的。我總覺得升上高中之後,歷史、三民主義完全是另一個世界的東西,只有地理可以抓到他的邏輯在哪裡,足以應付考試,其他兩科可以說是老師看我可憐才讓我過的QQ。今天介紹的這本《人類大歷史》,真的太神奇了傑克!!以歷史白癡稱號自居的我,居然順順的...就看完了,不但不覺得無聊,還覺得很精采。
作者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ai,是位以色列歷史學家,畢業於牛津大學,專研中世紀史及軍事史,現任教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身為人文歷史學者,他也懂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硬科學,看過書的人就會知道這人底子有多深多廣。
其實我在讀這本書時,有些地方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何書中常常提到台灣,雖然作者簡介有透露出一點端倪但是我沒發現,直到某天書看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心血來潮,看看最後面譯者寫的"譯後記",譯者 林俊宏說,作者在一開始就寄信給各國語言的譯者,提醒大家翻譯本書的困難之處,如果覺得有甚麼地方對當地人來說不太好懂,可以提出討論修改。也因為這樣,各國版本的《人類大歷史》可說都是量身訂做的,如果我讀法語的版本大概就不會看到這麼多"台灣"出現在書中,這是我覺得翻譯本書很用心的地方。
作者 哈拉瑞Harari的 TED演講 - "人類如何稱霸地球"
本書可以說是一部關於人類的"小說",從尼安德塔人到智人,而智人又何德何能,如今在地球扮演上帝的角色,這是一部格局非常龐大且縱觀的歷史書。本書將人類的歷史分成四個部分,以下做個簡短或是取部分內容的說明:
認知革命
20萬年前,智人在東非演化,我們只需兩條腿走路,於是我們可以靈活使用我們的雙手操作工具,可以搭建交通工具到更遠的地方;而且腦袋也是自然界中容量最大的,於是我們發展出語言,可以完整敘述一個故事或聊聊八卦。
而當時智人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大自然中的一個物種,就跟身邊常出現的兔子、獅子、鱷魚...等沒甚麼不一樣,大家都一樣在這片土地過著採集及狩獵的生活、各取所需。智人與其他物種開始有區別,在於能夠討論虛構的事物,這正是我們發展語言最大的功能,使我們能相信一些我們根本沒看過的東西,例如:上帝、公司、國家,讓人類變得更加團結壯大。
但這章讀完,我已經開始覺得人類真的很可怕,書中說人類登入澳洲幾千年的時間,當時24種50公斤以上的動物中,有23種都慘遭滅絕,同樣的事情也在美洲上演,人類可以說是"生物學有史以來最致命的物種",即便人類非常努力找出證據否定這一切,卻只是一再證明這一切皆由人類所為,而這些也只是個開端。
農業革命
人們開始掌握植物之後,為因應人口增加,便開始群居及農耕的生活,但農業革命後的人類比起採集時期,必須花更多時間工作,收穫的結果大多被上位者搜括走,農人則常常過著吃不飽的生活,還會因為吃的食物種類缺少多樣性而營養不足,且因為人口密度越來越高,傳染病容易蔓延開來,總體來說似乎過的比採集時期還糟糕。但也因為這時期人類開始固定居住,便有了私人財產的觀念,農民努力工作不外乎是為了累積財富,回過頭來看這看似進步的轉變似乎為農民套上逃不開的枷鎖。
另一項重大轉變則是數字和語言的發明,人類開始群居生活之後,官僚需要數字紀錄收成方便管理,進而發明出十進位數字;且為了創造由想像建構的秩序,讓人類能更方便地大規模合作,發明出複雜的文字系統,也發展出階級,人人之間不再是平等的關係,甚至因為出生地、膚色、性別而有所區別。當然,這些都是由人建構出來的,以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我們同屬智人,其實沒有什麼不一樣。
人類的融合統一
我們現在所讀的歷史,都是建構在已知結果的狀況下去做解讀,但這只能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事件"如何"由A→B,但一件事的起因往往不是只有一個A這麼簡單,可能有A1的推波助瀾,可能當時的A只是少數,A2才是當時的主流,誰也沒想到A的崛起,只是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事件的結果,所以會給予這事件一個合理的解釋,而大多數的歷史是勝者寫下的結果,事件的真相可能連當時的人民也不了解。
歷史的鐵則就是:事後看來不可避免的事,在當時看來毫不明顯。
不僅如此,歷史還是所謂的二階混沌系統,一階混沌指的是"不會因為預測而改變",例如天氣,我們在預測天氣時能考慮的因素越多,結果就能越準確;而二階混沌指的便是"會因預測結果而改變的",例如:經濟、政治。假設有位工程師開發出超厲害的演算法,能精準預測一年內是否有人要發起革命。把這套演算法賣給政府後,也確實預測出發起革命的時間,結果時間到了甚麼都沒發生,政府便認為此工程師是騙子,但工程師堅稱就是因為已經預測到了革命發生,政府針對革命做的防護措施或是政策改變才使得今天沒有發生。因為革命是無法預測的,如果真的能預測革命,則革命永遠不會發生。
因此我們研究歷史的目的,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為了拓展視野,我們現在看見的種種絕非疑係之間造成的,因為未來的可能性超乎我們的想像。
其實我讀這段的時候發出會心一笑,這不就是黑天鵝效應嗎裡面寫的內容嗎XD
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是起源於某一群人坦誠面對自己的無知,對於任何不知道的事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如果不知道海的另一端是甚麼,那就乘船去看看吧,下圖為1525年的薩維亞提世界地圖,地圖中美洲東岸的另一端德是一片空白,似乎是在挑戰你,想知道的話就親自去看看吧!

雖然此時各種學家為滿足好奇心而投入研究,但光有好奇心是填不飽肚子的,背後必須要有足夠的金錢支援,確保研究者不必為日常花費所苦,而且做研究本身也是要燒錢的,就像哥倫布要是沒有受到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的資助,就不會出現在我們的歷史課本裡。
此時資本主義興起,由資本家與研究學者合作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資本主義認為,要讓經濟成長,富人必須拿出錢來投入生產,這樣一來才能創造更多的利潤,而不是將錢只放在自己的口袋躺著。1776年,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出版了史上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國富論》,裡面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且明確的告訴我們:人類全體財富的基礎,就在於希望增加個人利潤的自私心理,以各種角度來看,可以說是一個革命性的概念。之後,人類的工業革命,科學進步,都可以說是由資本主義帶動的社會進步,這樣的觀念其實早已滲透在你生活中。
本書每個章節切成數篇散文述說當時的歷史,跟著作者一起一步步推進,讀起來不需要吃力地把頭跟尾接在一起,即便內容又廣又深,但讀起來很流暢。雖然說本書共分成四個部分,但每一個部分涉略的範圍都非~常廣,上文提到的都是冰山一角,若是有心的話,一小章節就足以讓你長篇大論。也如同網路上多數人的心得,看完之後會大幅度改面你的世界觀,會讓你反思我們的祖先做這樣的選擇是對的嗎?但許多事實證明,史上成功的文化未必對人類是最好的。
這篇心得就到這裡,之後心有餘力的話(?!),再針對裡面的議題做些探討。
P.S.:最近在看今年出版的新作《人類大命運》,但是看到人文革命的章節卡關,所以偷偷來惡補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流程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