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哲學課的逆襲

哲學課的逆襲


哲學 philosophy,在求學的過程中沒有真正了解這是一門甚麼樣的領域,總感覺是個非常深奧、遙不可及、難以觸碰的學科,卻未曾知道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習慣到市場發表演說,與一般民眾辯論、或討論哲學問題,所以哲學應該是貼近我們生活的大眾學科才對,卻常被我們的無知抗拒。


作者 冀劍制,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哲學博士,現任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作者在自序中說到:"在人生中的某一個時刻,有些人會有一個思想上的大轉變,開始關心一些原本不會去想的問題",對於開始想接觸哲學的我及一般大眾來說,這本真的是很棒的教材/工具書,作者寫這本書時盡量避免哲學上艱澀的詞彙,讓我們哲學菜鳥在閱讀時能自在地思考而不是拘泥在專有名詞上。






本書內容主要探討五大議題,介紹各家的哲學論點:


哲學是甚麼?


人生哲學-人生的意義是甚麼?


倫理學-為什麼我們要有道德?


形上學-這是個怎樣的世界?


知識論-如何才能確認我的知識是對的?





在這邊討論幾個我個人的觀點,畢竟要卯起來寫出整本書的心得,可能會花個我三天三夜。





他心問題


他心問題指的是:如何證明別人也確實有心靈


我們對於自己有心靈覺得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會覺得跟我一樣像人類的生物,踢到桌腳會痛、難過時候會流淚,用歸納法去說明其他人同樣也具有心靈,這樣的預設稱為"自然齊一律",但自然齊一律是是個無法被經驗所驗證的法則,如同以前人們一律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直到有人在澳洲發現黑色的天鵝,直接打破人們一直相信的法則,因為我們在認定"天鵝都是白色的"這件事時,並沒有人真的去檢查這世界上每一隻天鵝是不是都是白色的。回到他心問題,其實現在科技也難以確認我們擁有這些情緒是否與擁有心靈是正相關。即便我們拋棄歸納法,使用歸謬證法(由二十世紀哲學家 維根斯坦所提出的"私有語言論證"),也無法完美得出"所有其他人都有心靈"的結論。


其實我當初看到這個章節的時候,皺著眉頭心理碎念說:"這是甚麼荒謬的問題,有甚麼好值得拿來討論的?",但過幾天我便回想起,小時候我也是個他心問題懷疑論者,我曾猜測這世界會不會只有我是地球人,其他人可能突然有一天撕開面具,告訴我說其實大家都是外星人,因為我只能確定只有我是真的。我不太清楚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能剛好那陣子常被老師罵或是剛好是被同學排擠,至於是什麼時間點我已經不能確定了。





生命的意義?


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沒有答案的問題",而"生命的意義"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英國小說<銀河便車指南>中的超級電腦"深思",花了750萬年計算出答案是42,雖然故事並沒有告訴我們這數字與生命的意義有何關聯,但這就和我們在思考這問題的感覺很像,有可能我花了一輩子只為了讓生命的意義和42中間牽起一條線,也有可能覺得是計算錯誤而開始尋找其他答案。


我認為,生命的意義答案在於:你相信什麼,你就會看到甚麼。舉例說:年輕的時候,認為人生就是要享樂,人生苦短,要好好把握每一刻快樂度過;在社會上打滾一段時間後,認為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即便我庸庸碌碌過每一天,總覺得擁有的越多卻越不快樂,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地球應付不來人類的貪婪,將一切都化為0,現在的一切都不再有意義;年紀大一點之後,認為要克制慾望才能擁有知足的人生,以前會過得不開心就是因為想要的東西太多了,以為擁有這些東西生活就能更滿足,一旦少了這些不必要的願望,不用再追著存款簿的數字跑,便能從工作中撥出更多時間在喜歡的事情上,讓心靈獲得更充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本來就會因為人生歷練或見識不同而異,你很難去分誰對誰錯,生在不同時期或國家也會影響答案。





其他可以用哲學幫助思考的問題,像是:神是否存在、靈魂是否存在,死刑、墮胎...等。像我以前認為死刑存在是必然,我不知道支持廢死的理念是甚麼,所以我特地去了解一番,這過程就像是過了偉大航道後看到新世界,跟別人探討這個議題就不會只是"壞人真可惡就是該死",對話就結束了。我覺得讀哲學最有趣的地方是,可以學習到以前從沒想過的思考方式,或是學到對事物的新見解,書中還有其他議題也很有趣,如果之後心血來潮可以再找出來聊聊(講這話就表示...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