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10月,因為疫情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想在家做點什麼的我決定把躺在衣櫥已久的吉他拿出來練練。但老戰友因為保存環境不佳,背板琴頸都已變形,弦距過高無法調整,雖然是我充滿回憶的第一把琴,不可逆的破損已無法帶給我良好的學習體驗,為了可以認真學琴,買了新琴再度踏上漫長的學習之路。
沒錯,我並不是才剛開始學吉他的人,以前曾經學過,只稱得上是拿了一塊敲門磚,好像玩了很長一段時間,卻也只會那幾個基本的和弦跟8beat的節奏。
回想起第一次第一次學吉他是跟朋友一起找老師上課,雖然第一次刷下C和弦跟第一次自彈自唱體會到音樂帶來的美好跟感動,但那時上課的老師給我一個影響我很久,現在來看不是很好的一個概念。
老師認為說,網路上充斥著很多不正確的資訊,我們拿到的譜不見得是正確的內容。我們練習要盡量去拿正確的譜來練習。
當時年紀小的我自然解讀為:我們要彈就要彈正確的譜,而正確的譜就是要彈起來跟原曲一模一樣。
話說回來,什麼又是正確的譜呢?即使是新手買琴也會順便買的《新琴點播》跟《彈指之間》裡面的歌,彈起來也不會跟原曲一樣。當時的我不知道的是,同樣的一首歌同樣用吉他彈奏,每位吉他手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演奏或改編,雖然彈奏內容跟原譜不一樣,卻都是演奏同一首歌曲。而且也不是每位創作者都這麼好心,會把自己的每一首歌打成譜分享給大家學習。如果說大部分的譜都不是出自原創者之手,那麼我們看到的譜最多也只是「很接近原曲演奏內容」的譜。
如果網路上錯誤的譜這麼多,那我學《新琴點播》跟《彈指之間》裡的曲子總可以了吧!
這樣的思維限制了我學習的資源,如果沒有音樂背景,請不起老師又買不起譜,那你的吉他之旅大概走到Folk Rock就快到盡頭了。即使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拿琴出來練,但每次練到16beat的《kiss me》就停滯不前了,換一首歌卻又遇到封閉和弦,想著我不管怎麼練都不能可能變得那麼厲害,就漸漸失去熱忱,把吉他收進櫃子裡一放就是10年。
現在回頭看,我顯然是被老師的那段話限制了自己,也許是因為我沒有解讀出老師這個概念真正的含義。如果穿越時空回到那個時候,我對音樂越來越有熱忱,並且有追求進步的渴望,還是有很多方法手段真的帶我踏進這個領域,但我沒多做嘗試就放棄了。
拉回到現在,這一年的進步比過去累積的還要多,雖然還是個菜鳥而且常常彈錯,但我比過去更願意嘗試各種讓自己進步的方法,做枯燥無聊的基本功練習,或是花錢找老師買教材,會願意給自己這麼多,全是源自於想要學更多、想知道更多的渴望,只要內心有這樣的想法,自然就能夠找到相關的資源。
其實我已經好久沒有寫文章了,會開吉他學習系列主要是想紀錄學習的過程或是一些想法,因為我真的很不厲害,沒有辦法聳動地用「高手都是這樣學XXX」、「學會XXX等於學會一百首歌」,類似的討論跟影片網路上隨便找都很多,除非之後我開的議題剛好有幫助到我的資料我再拿出來講。
以上,各位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