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廢文,我只是想說說我的求學生涯,其實說穿了我也只個程度一直都是一般般的普通學生,沒讀過私校也沒讀過名校,都是在不算高壓的環境下讀書,壓力大多是源自補習班或是對未來有種"書讀不好該怎辦"的恐懼。
國中時期大人只給我們很簡單的概念,功課好的話就讀高中,高中考大學會有更多選擇;成績不好就念高職,學習一技之長,這算是我第一次做攸關人生左右的大決定,我爸媽教育程度只有國中,這裡他們也無法給我太多建議。我國中成績還算是中上程度,校排都可以塞進前20(雖然不是名校),其實我對未來感到徬徨,於是我最後決定隨波逐流,就讀普通高中,大人們總是說繼續讀下去就會找到答案,現在回頭看還真是格外諷刺。
高中時拚死拚活在高二升上前段班,才真正驚覺人外有人,這些人是我不論怎麼努力都拚不過的,班排總是在倒數10名跑來跑去,雖然也是有單科表現比較突出,但不足以和這些怪物拼鬥,此時我才真正做到"按照自己的步調讀書",但其實讀得不是很有成就感就是了,學測成績出來我還要安慰考得比我好的同學是哪招?!
高中我最有印象的是高一的時候做性向測驗,我記得我分數最高的是"空間概念",加上我自己很喜歡畫畫(雖然都只是在臨摹漫畫),所以做完測驗後我便在未來志向寫上"室內設計師",老師看了之後其實也沒有給甚麼實質建議,大概也就是說把成績考好甚麼系都可以填。直到高三學測考完,我才驚覺原來設計相關科系是需要作品集的,個人創作只有畫在A4紙上的一些白癡漫畫,也沒經過雕琢只有同學看了會覺得有趣的程度,最後我只能填不需要作品集的科系,最後選了數學系(完全跳tone)。
當我還是小大一時期,心中還存有崇高理想,很老實的上課讀書。但高中就是有老師很喜歡說"到大學就玩四年呦!!"這種屁話,所以有人從大一就把這段話奉為圭臬。上課也不出現,交作業或考試前才到處跟別人要東西,我當時真心好奇這些人到底來這邊幹嘛??其實我對於身陷這樣的環境非常不安,但是人是適應力很強的動物,所以有時我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重審我的求學階段,我最得最大的問題是出在高中階段,其實我身邊很多人是在考完試的時候才選擇要甚麼科系,甚至有的老師會要你填好學校的爛科系。這不是很可怕嗎,我們可說是在無知的狀況下做了一個攸關未來人生的大決定,大學的時候,有些人的狀況讓我很困惑為何你要填數學系,有別的科系很適合你,要轉系卻不想考試或害怕改變,如果大學所學的東西你沒興趣,或對你未來沒有幫助,讀完四年可以說是浪費四年,老師教你也很累、爸媽賺錢給你花也很累、獲利的只有學校賺到你學費。但以我的狀況來說,到高二我要跟班上同學的程度已令我心力交瘁,我光眼前的都顧不好又拿甚麼來談遙遠的以後呢?也就是說我高中沒有在做"自我探索"這件事,一直到畢業後甚至現在才密集地思考這件事。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在教育上不可能想行軍一樣整齊的前進,雖然孔子說"因材施教",但以我從小到大的環境來說,真正因材施教的只有資優班跟特教班的小孩吧!也許有些才能為了應付課業,放在角落之後就忘了,我們也難以從課本以外的地方找出自己是甚麼樣的人,我也不記得學校到底有沒有教過我們這些事,只記得為了要跟上大家的腳步必需咬著牙向前,直到跟不上了才能傭懶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