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找尋明天的答案(下) - 經濟x民主x教育

「找尋明天的」的圖片搜尋結果


在台灣,太容易就可以看到環境破壞的現象,我的工作需要經常造訪工業區或科技園區,常常一下車吸進鼻子的空氣氣味怪異,濃厚又汙濁,好似用水泥灌滿你的肺臟,甚至有些工廠旁邊還能看見大片的農田,其實我非常不解為何這兩樣東西會放在一起,如此一來工廠產生的污染用極快的速度回到我們人類身上。台灣會規畫的這麼畸形,全都拜賜有錢人想做甚麼就做甚麼,人民發動抗議的時候民意代表大概是出國度假了,政府拿這些人可說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反正就是時間到了我派一台怪手去把你們都趕走。


其實本書提到的五大議題是環環相扣的,要做任何的改變不只需要人民從小地方自行發起,之後更是需要靠政府的力量干涉才能朝更好的方向成長,但以現況來說,政府往往是新政策推行的阻力,接下來簡單討論一下經濟、民主、教育,這3項議題。



經濟


經濟這議題真的很龐大,它攸關我們現在的工作及消費模式,但也沒多少人真正了解經濟,至少我和我大學同學或同事很少聊天會聊到這一塊(即便我以前修過個經我還是不知道那是甚麼東西= =),本書在"經濟"也用較多的篇幅討論。


今年去愛丁堡旅行的時候,有看到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雕像,那時我根本不知這位先生何許人也,更不知道他的資本主義深深影響我們至今,我們每天汲汲營營的工作是因為我們深深相信,經濟成長建立於不斷的生產及消費。"人類的慾望無窮,但資源是有限的",浪漫主義把現在的人們推向奢侈的消費型態,例如iPhone X,許多人拚老命工作為的就是買這一支價格大約是一個月薪水的手機,而這支手機買來不外乎就是上網、照相、打電動,單就這簡單的例子便可知金錢在平民手中的時間很短暫,我們為富人工作把薪水拿去買奢侈品,最後錢又流入富人口袋,因此現在近半數的全球財富是落在前1%的人手中,這也造成我們花費大把資源製造的商品很快就遭到丟棄。那我們要如何在經濟體系創造永續經營呢?


簡單來說,現在的經濟體系是由有錢人定的規則及制度,為了方便管理全球貨幣的匯率可說是都跟著美金在跑,就像是大家都長在同一片樹林裡,如果今天掉下一根香菸便會烽火燎原,造成經濟崩盤。要避免香菸掉到自己家的樹林,比利時經濟學家柏納德.萊埃特Bernard Lietaer提出"貨幣多樣性",柏納德認為每個地方應該發行自己的貨幣,這些貨幣只能在當地使用而且沒有利息,如此一來貨幣便能快速地在當地流通,也能因此造就地方企業的發展。


其實這樣的政策台灣不是沒有過,其一是50年前金門的當地貨幣,聽導遊說是因為避免外人特地來"特約茶室"玩,所以"特約茶室"只能用印有金門字樣的當地貨幣消費;其二當然就是2008年轟動一時的消費券,當時我對消費券發放的原因不是很了解,現在來看完全是驗證書中所說的,我們很快就把消費券花掉,就過程來說確實是活絡了地方經濟,但當時這項政策卻遭到多方撻伐,結果不如預期最後走入了歷史。雖然當時馬總統勇敢的踏出第一步,但不知道是因為抵不過民粹,還是因為填補不了政策上的漏洞最終停擺,當時策畫的人是不是朝著像瑞士一樣,將消費券進化成補充貨幣來拯救低迷的經濟呢?


民主


民主的概念為"人民為國家的主人",但對於我們這些一般小市民來說,好像只有選舉前後對政治有參與感,然後就沒有我們的事了?!選完之後不論我們選的候選人提出多麼愚蠢的政策,我們好像也沒有辦法去阻止,畢竟衝進立法院的戲碼是無法天天上演的,而且選一次就要做四年,對人民來說四年實在是太漫長了。以台灣的情況來說,選舉之前可說風向已大致確定,選後非藍即綠集中全力,且兩邊的人馬互相對立,有時候甚至會破壞另一政黨的建設或政策,這是非常不健康的政治形態。書中也明白地說權力會使人腐敗,因為掌握政治權力的人大多是熟悉法律的少數菁英,解決方法之一即是分散權力,讓更多無關利益的人參與政治(雖然我覺得隨機抽籤也是非常冒險)(科P的魅力大概也是因為面對權力也依然做自己)。


再者,我認為台灣民眾對社會議題並無全盤了解,就只能在二分法中選一個答案,但更多時候應該是要兩方人馬進行多次的溝通磨合才能達成一個共識,可惜台灣很多資訊都來自於新聞標題或名嘴嘴砲,來不及進行到溝通就被全盤否定。例如是否廢除死刑,死刑並不能單靠公投或是當權者一句話就廢除,它必須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人民理解死刑存廢的中心思想分別為何,如果廢除死刑是我們的終極目標那配套措施又為何,並不是一夜之間死刑突然消失。


溝通及批判性思考在參與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惜我們教育過程只有園遊會之前班會才真正起作用。不過現今拜科技所賜,我們有很多管道可以全盤了解政策內容,現在人會善加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來干涉政治,我也認為人民參與政治的程度會和政治人物越來越近,但絕對不能單靠民粹操縱全盤。


教育


在芬蘭,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目的是要引發出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天賦在哪裡,每個人是依照自己的進度上課,沒有只看分數的惡性競爭,老師是陪伴學生的職業,學校除了教你基本學科也會教你生活及美術技能。其實光看書中的描述大家肯定羨慕的希望自己的童年也是在這樣的教育下度過,但很可惜,台灣教育要跳脫這樣的框架實在很困難,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我認為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台灣教育似乎比較著重把孩子推向金字塔頂端,但是能在金字塔頂端的只會是少數,很多孩子不管怎麼努力都爬不上去,此時家長應該必須思考如何引導孩子組走向自己的道路(可是大多家長面對這樣的狀況孩子把孩子送去補習班)。





結論


書上對於能源毫無節制的開發的未來是悲觀的,或許科技進步未來有可能找到替代能源的方案,但就我的觀點來看這不外乎就是挖東牆補西牆,理想的世界大同應該每個人都只各取所需,就如書中介紹的城市,都是以"明天要比今天更好"為目標做改變,也許他們現在的政策不是最好的,但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就能越修越好。


要全世界一起改變真的很困難,至少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夠讓世界又變得更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