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廢話物語 - 自由


自由Freedom是一個政治哲學中的概念,意即人類可以自我支配,憑藉自由意志而行動,並為自身的行為負責。(取自維基百科)


我們做的任何選擇都是基於自由意識嗎?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我做的任何決定都是基於自由,例如:讀什麼學校、選什麼科系、參加什麼社團、學什麼樂器、是否跟喜歡的人告白、講什麼話做什麼事...等。


直到我之前看了些哲學相關的書籍(從哪裡看到我已經不記得了),
書中反問讀者:你真的認為你的選擇是基於自由意識嗎?


例如午餐可以選擇炸豬排便當或是滷雞腿便當,因為吃油炸物熱量高,而且容易長痘痘,雖然豬排炸過真的很好吃,但為了健康著想所以選擇滷雞腿。當我的選擇便當是基於以上理由,那麼我是基於自由做出選擇嗎?


當然這全要看你怎麼解讀,即便我被許多外在因素影響,滷雞腿也是我自己的選擇;但也有人會說真正的自由必須擺脫這些外在的因素,順從內心最直接的渴望,所以拋開不健康的因素選擇炸排骨才是真正基於自由。


但100%的自由真的存在嗎?雖然用選便當來作例子,但我們做選擇不會只有單方面的考量,有可能今天我特別餓又累,我會順從我內心的渴望選擇炸豬排便當;但也可能我是在健康跟滿足口慾之間做選擇,兩者比較起來我希望能保持現在的體態而選滷雞腿。說是自由選擇也不自由,不論選擇為何,決定前大腦會用比我們想像更複雜的方式快速的推敲出哪一邊才真正符合你所想要,引導我們做出選擇。


如果只是選個便當都可以想一大堆,更何況是第一段的那些決定,甚至攸關未來人生的走向,以我來說是不可能100%自由地選擇。光是跟喜歡的人告白也能足足讓我猶豫一個學期,因為我在評估情勢時會判斷成功率、煩惱打破這層冠系我們會變得如何、希望未來我們是怎麼樣的關係、明知道會失敗還是要姑且一試嗎...等。

但拋開這一切讓我自由選擇,我肯定是想把對方直接帶走吃掉,幹嘛還想這麼多。只是因為我有更想維護的一層關係而已,雖然聽起來很笨,那也是因為選擇不同而已。


前一兩年我非常喜歡看陸劇《 瑯琊榜》,景睿發現蘇兄已在參與黨爭,便問蘇兄說:「我一直羨慕你是自由自在的江湖人,為什麼要參與黨爭?」,蘇兄回:「人只要有慾望就不可能自由自在,你不是我,不要隨便為我做判斷。」


看到這句台詞才點破自由意識的盲點,我們身處在人與人之間緊密連結的社會,每個決定背後都有渴望期待的後果,不像最低限度的自給自足只要解決生理需求就好。我們渴望擁有與朋友緊密連結的生活圈、彼此關愛的家庭、互助的工作關係,但這些使心靈富足的元素並不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就能免費獲得,需要付出、要花時間去經營、並且不斷摸索建立平衡點。


但有時我還是會覺得這世界怎麼會是這樣,如果出現這樣的念頭並把自由具象化,我希望可以自在地拿著球棒把世界砸爛,化整為0後建立一個安靜的桃花源,我是相信唯有老死不相往來的人際關係才是真自由。(詳見《被討厭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