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旅行的異議

2019920386659b.jpg


旅行,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外乎就是離開平常居住的城市,到個不熟悉的地方好好的放空。但這項人人都有機會消費的觀光產業又是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呢?


作者 伊莉莎白 . 貝克(Elizabeth Becker)為<紐約時報>特派員,在歐洲、亞洲、及南美洲進行採訪,書中提到作者在各地採訪的所見所聞,並加以描述觀光業對當地及"地球"有甚麼影響。剛從英國旅行回來沒多久,單看介紹就買來讀,我真的是...超級M屬性阿!!!


坦白說,我覺得這本書很多地方真的不好讀,例如作者提到我也記不起名字的小城鎮,告訴你觀光一旦牽扯到政治會是怎麼回事。其實諸如此類的內容,對我來說看第一次會覺得很複雜,懶得搞懂是怎麼回事,這些內容我之後翻在第二次再來研究。(遠望書櫃中還沒翻開的新書)









不過此書的寫作順序很有趣,  一個章節寫一個國家,並帶出目前觀光產業帶來的衝擊是甚麼?很多國家雖然我沒去過,但是躺在床上看此書的我也能感受到衝擊,例如威尼斯,告訴你觀光客如何侵占當地人的生存空間,當肉舖、蔬果店...等民生必需商店紛紛倒閉,取而代之的是大排長龍又索價不斐的餐館;一輛輛開進威尼斯的輪船對城市地基造成的傷害,比暴雨帶來的高水位還來的嚴重。但更諷刺的是,當地的玻璃工廠,已一間間經營不善而倒閉,觀光客買不到當地特有的藝術品,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大陸製的紀念品。


其中我覺得最可怕的,就是小小一塊土地,為了塞進大量的觀光人潮,如何榨乾自己的資源。例如當地人買不起自己家鄉的房子,一有空地就蓋民宿飯店;或是供水本就出問題的吳哥窟,自從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世界最大的廟宇正漸漸地往下陷。若是跳脫城鎮以地球的角度來看的話,其中有一段我覺得很有趣:911攻擊過後有三天的時間全美禁止飛機升空,僅僅三天氣溫就下降了超過攝氏一度,可見尋找溫室效應兇手時,飛航也難以撇除關係。





這些散布在世界各處,觀光所帶來的問題,台灣也可以說是這些問題的縮影,但我們外出郊遊,總希望盡量保持好心情,這些看不順眼的地方,常常選擇看過就忘。今年去了日月潭,發覺日月潭的渡輪密度真的很高,熱鬧的碼頭周邊即是民宿和老街,在這裡已看不見全球十大最美單車道的美名,我只看見冰冷的水泥慢慢的把潭水壟罩在中間;或是之前去司馬庫斯時,晚上教會有表演活動,是小朋友出來跳跳舞,跳的是泰雅族勇士的故事,我腦中第一閃過的不是小朋友好可愛或是好會跳舞之類的,我想到的是這些小朋友放學留下來練習,就是為了要跳給我們這些觀光客看嗎?是不是這裡也抵擋不了觀光所帶來的好處呢?


我認為,觀光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會給人們帶來短期的利益,隨之而來的卻是長期累積的破壞。在這交通便利、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可以不需要別人幫忙自己到很遠的國家去,市場這方面的需求可以說是漸漸增加,但當大家都毫不節制的來分這塊餅所要付出的代價,也不是短期能預見的,居住權、環境汙染、惡劣的工作環境...等。此書真的很適合旅遊的時後來讀,旅人有必要知道這趟旅行對世紀造成了甚麼影響。其實我也很喜歡旅遊,但有沒有可能因為知道觀光對這世界有較多的負影響力就放棄呢?








並不會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