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廢話物語-歷史

IMG_4752.JPG



上次讀書心得分享的是《被出賣的台灣》一書,看完之後心中五味雜陳,明知道這是一本容易引發政治論戰、種族議題的書,但我還是忍不住分享到讀書會群組上。剛放上去時,有前輩提醒我:一個人寫的歷史只能代表一種聲音,讀歷史應該多讀不同的版本。這點我很清楚,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也有提到這一點,所以我還特意找了李敖講的228來看,至於觀後感如何我晚點再說。




我原以為這件事就這麼告一段落,後面也有人陸陸續續上傳讀書心得,然後我就出門了。過一陣子後,我再拿手機出來看,居然有上百則訊息,群組內的各位已沸沸揚揚的在討論228事件。聊228事件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從討論的內容就能略知這人的政治立場,畢竟關於這幾年的歷史,家裡給的會大大影響我們的政治傾向,可惜身邊沒有甚麼朋友願意聊這一塊,是不是我們的友情真的脆弱到會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站不住腳?所以這次討論是我加入讀書會以來最有趣的一次,讓我走出同溫層,知道立場與我不同的人想法是什麼。關於政治,如果沒有與別人討論來確認自己的信念,這樣的我們都只是跟環境盲從罷了。



其中我覺比較有趣的是去蔣化的討論,有人覺得為什麼要讓這位,這位讓台灣佈滿傷痕的統治者,在台灣四處樹立他的銅像呢?而有人覺得因為是歷史傷痕,理應保留銅像,讓後代記取歷史的教訓;也有人保留的理由是浪費公帑。我認為,試圖將這些曾發生過的歷史,擦到不留痕跡是不可能的事,現在資訊傳播非常便利,幾十年前的過去,就算忘記學校所教,我們可以輕鬆從圖書館或網路得知當時發生了什麼事。而去蔣化這件事情有意義嗎?我覺得...沒有意義,就和當初建蔣公紀念銅像一樣沒有意義,我認識蔣公這個人,並不是因為走在路上看到銅像內心感到澎湃,更不是因為看到中正路讓我想認識以此為路名的偉大人物,比起這些更影響我的是課本裡寫的事,在工業化教育體制下的課綱內容,那才真正影響了我們。



我認為去蔣化只不過是一個形式,而蔣中正這個人對於台灣、對於中國、對於我們的原生家庭、乃至於對我有什麼影響,那都是我必須要自己去找的答案,找答案的過程中自然就會知道自己要相信什麼。我在本書看到一半時,就很清楚書中作者的立場,所以我找了李敖的影片來看,李敖扮演的是戰後來台外省的人的角色,他自然覺得228之前的日治時期要當時的台人燒掉神祖牌,要當時的台人忘記自己從哪裡來,這種荒謬的事就實實在在地發生過,更不用說當時日人也是以武力鎮壓才得以訓服當時的台人。問我阿公的話,阿公總是非常想念日治時期的美好,國民政府來台阿公常講得火冒三丈,他認為原先美好的生活都因此變了樣。



我不太清楚為何日治初期的暴政傳不到我阿公的回憶裡,是因為什麼事情發生了這樣的斷層,可能是我阿公的阿公走得早、可能是阿公已成功被日本教育洗腦、可能是戰爭的可怕襯托出戰前生活的美好,只是我拿這些事去問阿公,他也想不起理由了,但蔣中正是什麼樣的人,就在這時已在我們家族慢慢樹立負面形象,如果真要在我心中挽救蔣中正這些負面形象,勢必要去看別人說的歷史,只是對我來說我也很難用對立的歷史觀點改變我的意識形態,我能做的只是讓我對這段過去的見解不那麼偏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