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很長,一年卻很短",預計拿來2018讀的第一本書封面就這麼寫的,套這句話再回顧一下今年,真是再適合也不過了。
今年計劃了很多事,不在計劃內的也很多,也去了很多地方:新加坡出差、日本員工旅遊、H41英國、烏石港衝浪、金門家族旅遊、台東阿米斯音樂祭。
年初的時候,我刻意養成遺失已久的閱讀習慣,盡其所能善用瑣碎的時間閱讀,像是睡前、搭車、或是極其珍貴的午休。在這無時無刻大家都只盯著發亮的方框框的時代,我毫不避諱展現這假文青般的興趣,只要撐過一開始周邊奇怪眼光的過渡期之後,就能自在閱讀了,最令我不自在的是老闆,總要調侃我一翻,觀察我看什麼,過一陣子他們就不再對我有興趣。而我已經換到了這份自在,更要好好的使用。累積下來也浩浩蕩蕩地看了28本書,這應該有破我人生的紀錄,甚至是時間很多的研究所時期。
這故事也告訴我,沒有時間只是藉口,唯有心而已,即使是個不一定能準時下班的上班族,還是可以養成閱讀習慣的,所以我不需要拿太好的手機,也不用吃到飽的網路,我把這些錢拿去買書,滿足我沉寂已久的渴望,藉著閱讀逃到未知的世界,缺點是一直亂花錢買書,誰快來阻止我啊QQ。
因為大量地輸入資訊,最終按耐不住我想輸出的慾望,思考了一彈指的時間後決定重啟6年沒開的部落格!回頭看6年前寫的東西,實在很糞,不論是日記還是讀書心得都是又短又廢,廢到連看了讀書心得都不知道這本書在演什麼。重啟之後我盡量把我所想的記錄下來,至少三、五年後回來看還具有參考價值,也順便練練文筆。我不確定再寫多久我會開始厭倦,但只要有閱讀就難以遏止想寫作的渴望,我打算就寫到不想寫為止。
騎單車,完全是我想都沒想到規劃外的興趣,決定騎單車也是電光石火般快速,培養過程完全沒有阻礙,直接A表哥的車來騎,之後會為了單車特別寫遊記,到時再一起紀錄好了。雖然騎單車跟閱讀似乎是步調很慢的休閒活動,都還玩不到位今年就過完了,令人措手不及。
二月的時候,郭子結婚了,生平第一次當了伴娘,這是很特別的經驗,但我不是很想再當第二次了。雖然跟我同桌的人大多是她高一的同學,對我來說是交情很微妙的一群人,叫得出名字但沒說過話,感謝那天大家非常包容我,好久不見的屁股和阿牛,看到你們的機會不是很多,今年真的見到好多好幾年沒見的同學,TPCA遇見甲歐,和小芬非常衝動的殺去台東,難怪回想起今年總覺得特別開心。
今年閱讀的書籍,多半繞著思考謬誤,哲學思想類的書籍,所以這一年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我是誰"、"生命的意義",顯然這兩個問題並不會有標準答案,甚至我現在寫的答案可能會在三年後被推翻,在過程中我也驚覺:原來過去的我,對自己是如此的冷漠,原來我都沒有對自己好奇或懷疑過嗎?
其實我,是個非常強烈的自我主義者,說難聽一點就是自私,最討厭的生物就是人,所以我認為"美"的照片,不能有人在裡面,所我的的手機沒有自拍照、沒有團體照、沒有親朋好友或是誰的照片。美好的事物不須人為的刻意營造,而是眼前的一切能使內心平靜,可悲的是,這世界一步一步令我陷入焦躁,我不清楚是知識引領的結果,或是所見所聞帶來的感觸,即使如此,我還是貪婪的希望知道更多。
這個月看完了張亦絢的《永別書》,裡面提及了許多關於台灣的現在、過去、政治、意識形態,讓我重拾對台灣歷史的興趣,拾起了三年前買的《被出賣的台灣》,然後買了《百年追求》。明年會遇到市長選舉,我希望我投票時,能夠不被媒體帶風向,但要做到這點必須多看不同觀點的資料才行,只是越找卻越覺得自己知道得不夠多,好像不會有滿足的一天,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知識焦慮嗎?
2018目前的計畫,能把手邊關於台灣歷史的書讀完,如果明年大學同學真要來基隆玩,在這之前先惡補一下基隆的地理人文。我也是最近才驚覺我對生長的土地所知甚少,我不太希望帶外地人來結果自己也顯得很像觀光客。
要說2018有什麼規劃的話,首先就是主題閱讀,目前是訂台灣歷史及死亡相關。
每天10點過後不滑手機
規律運動
.
.
.
雖然這些新希望不新奇,作起來也不困難,甚至也不是第一次許了,但還是寫下來讓這自己能夠記得所許下的承諾。
再見了,2017!!